“我前一秒还在睡觉,后一秒就听见医生喊我名字,让我‘伸伸右手、说句话’。不但不疼,反而像做梦一样,一点儿都不害怕。”——55岁的欧阳阿姨在术后第二天笑着回忆手术台上的“清醒时刻”。
一周前,欧阳阿姨突然说话含糊、吐词不清,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MRI发现左侧额叶长了个肿瘤。肿瘤紧贴语言中枢区域,传统全麻下直接切除容易误伤“功能区”,术后可能出现失语或偏瘫等后遗症;但切除范围不足又可能造成肿瘤残留甚至复发。于是,神经外科与麻醉科经过深入讨论,决定实施“术中唤醒麻醉”方案——先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,在手术关键阶段将其唤醒,通过对话引导配合精准定位,最终完成肿瘤的精准切除。
术前,麻醉科医生前往欧阳阿姨的病房与患者交流,用模型、漫画讲解她会经历的“睡—醒—再睡”三部曲,并进行彩排,模拟“术中对话”,让她熟悉“数20个数”“叫出图片里的物品”等任务。
术中,麻醉科万先文副主任医师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头皮神经阻滞,精准定位支配欧阳阿姨头皮的五对神经(眶上、滑车上、耳颞、枕大、枕小),将局部麻醉药精准注入目标区域,实现“一针止痛”。20分钟内头皮“无痛区”成功建立,该技术显著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用量,使术后恶心呕吐、喉咙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。
在常规全麻后,医生在脑电双频指数(BIS)监测下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,并逐步减药。在欧阳阿姨清醒后,医生与她进行对话,帮助手术团队精准锁定语言区边界。随后,药物浓度上调,欧阳阿姨重新进入深睡,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肿瘤,欧阳阿姨全程生命体征平稳。手术结束回病房后,欧阳阿姨恢复良好,无不良反应,一周后出院时语言流畅,手脚灵活。
人类大脑像一张复杂地图,肿瘤长在“语言、运动”等高价值地段时,全盲操作易“误伤”。术中唤醒用“患者自己的嘴和手”画出禁区,把肿瘤切得更干净,也把功能保护得更完整。欧阳阿姨说:“如果非要形容,那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清醒的梦——梦里医生把我脑袋里的‘坏蛋’抓走了,还让我亲口确认‘语言能力’完好无损。”随着麻醉技术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心理关怀的同步升级,“术中唤醒”已不再是惊悚故事,而是让患者“既治好病,又保生活质量”的温柔利器。